2001 鄭和寶船
櫸木 長216cm.寬80cm.高210cm

鄭和寶船是老祖宗長年累積的成果作品,但它的失傳卻讓後代的子孫對它的瞭解不多

 

coinsh8

由於資料大部份已被銷毀,有關寶船的資料大部分來自中國古代圖畫對於船隻的描繪,但是因為要兼顧到記載、實用性、建造方法,使得各方對於鄭和寶船的說法不一,因此要復原與重建寶船相當不易,作者所製作的船隻由內而外所有設備構造一應俱全,就如他所言是一艘有內臟的船,會造船的人都知道等比例的船,在建造上小船比大船更具難度,若有足夠空間條件要請作者製作出與史書記載相同大小的鄭和寶船,更不成問題。

 

鄭和寶船的帆桅

鄭和寶船有九桅十二帆,是世界上船桅最多的船,當時設計鄭和寶船的工匠一定費盡心思,因為九桅在設計上除了要考慮平衡性、安定性外,還要顧慮到帆的操作便利性及效率。中國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利用風力來推動船隻的發明,看起來似乎簡單,其實有著十分奧妙的系統,外國風帆看起來和中國風帆很像,但在當時外國風帆是由下往上收帆,如果遇上大風大浪時,還要上桅收帆,對於水手來說是很危險的,而且效率也不高,而中國的帆就操作上就簡易的多,要起帆時就像升旗般的往上拉,遇上大風大浪時就將繩子放下,帆自然就收下,而且可以機動的隨著風力大小調整帆的高低,風小時就張全帆,風大時就收低一些。船在行駛時,若遇上逆風,就得揚帆,然後左右蛇行,船帆就會左右的搖曳,就像現在世界風船比賽在電視上所看到的一般,只是他們的桅都是單一的,但是鄭和的船有著九桅的帆,所以在設計上就要注意如何放置九支船桅才能使帆在運作上能順暢,不會互相卡到隔壁的船帆。

鄭和寶船帆布染料與過程

帆布是棉紗織成的棉布,因棉布怕濕氣,若一受潮便會腐爛,所以古代就以染料來防腐,他們利用一種植物叫做「薯榔」(Dios-corea rhipogonioides)的汁液來做染料,這種植物它是屬於藤類的一種,生長在海拔六百公尺左右的山上,它的根部外觀和芋頭類似。收集來的薯榔必須先去皮,然後用特製的自製工具,這種工具是用三尺的五分木板,上面用鐵釘排列五分縱橫交叉的鐵釘將其磨成醬汁,然後將醬汁泡在清水中八個小時,再將帆布放入泡二個小時,再拿起來晒乾,重複三次就可以,,根據文獻記載,早期台灣漁民即用薯榔染漁網、網繩和帆布,而原住民則用薯榔染苧麻紗線,在化學染料尚未問世前,薯榔曾是重要經濟作物,並曾大量輸出。

JANHO047

 

 

鄭和船頭空氣對流分析

鄭和寶船因船身大,又高,如果沒有留下空間要放錨,起錨下錨放繩上岸的作業就會不便,加上工作的空間大部份都是在船頭,所以船頭的空間一定要加大,帆船航行大部分是順風,所以需要在船頭製造一個出風口,對倉內空間通風造成對流,除了可以利用空氣力學壓低船頭外,也可以讓通風良好,讓在船上工作的人員不會被炎熱所苦。

JANHO056

 

 

JANHO053

鄭和寶船製造技術

鄭和寶船是當時世界帆船中最大的船隻,可算是當時的航空母艦,以當時的技術要用木材造出這麼大的木造船並非易事,船大身長,船的結構就會相對的變軟,所以在製造這麼大的帆船一定有特殊方式,我們推測,古代並沒有加工木材的機器,一般都使用斧頭來處理巨大的木材,所以船的外板都是用整支原木削去三分之一後,把整支原木裝在船的外側上做為外板,這樣整體的結構強硬,且保留了木材的原本彈性,且不需要複雜的加工過程。而現代木造船技術,是利用機器將原木分割鋸成多片木板來作為船的外板,在材料上會節省,而且美觀,但要用來製造如此龐大的船隻,在整體結構上就無法如此強硬。   這種古法造船並非空談,洪大師十三歲時,曾與當時的師父呂真肯先生至基隆市的進興造船廠工作,那時的工作內容是製造一艘大櫓船,這種船是用來專門運載停泊在港中央,沒靠在碼頭貨輪的貨品,除了大櫓船外,也有另一種負責轉運工作的船隻,是將一種從大陸引進的帆船從中分割成二截,再改造成運貨的帆船,由於是從中切成一半的,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看見中間的構造,在當時所建造的船隻外板都相當厚,相對木材使用的量就很大,也才能確保它的硬度,才能在有限的技術下做出這麼大的船隻,也使現代的人感到不可思議。

 

 

鄭和寶船的操控結構

船舵是船身的方向盤,它在船的結構裡是十分重要的,古代的船隻都會備有好幾支備用的舵。鄭和寶船的舵推斷應該是兩段式舵,下半段吃水深,是整艘船最深的地方,也是行駛上最危險的部份,像這麼鄭和這麼高的船,吃水十分深,所以進入到水淺的部份時,必須能將船舵升高才不會撞到水底,如果在進行中撞到礁石就會有斷裂的可能,一段舵的重量大約在三噸至五噸之間,所以在甲板上必須設有絞盤,才能將船舵升高,除了此裝置外,行駛時為了要保護船舵不會被在遇到暗礁時,直接撞上暗礁,造成船舵的斷裂,所以需要安裝上一個類似緩衝的安全系統,古代是從船頭安裝二條繩索經船底至船尾,裝置上船舵底並拉緊,當撞到暗礁時,會先撞上繩索,然後進行緩衝,有點像彈簧去抵消撞擊力,並可當感應器使用,可見老祖宗的智慧。

JANHO005

 

舟大工-洪全瑞工作室

 

住址:屏東縣東港鎮大同路369號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聯絡人:0956625588 王經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pedrowei2@gmail.com

 

 

© 2016 舟大工-洪全瑞工作室. All Rights Reserved.

 

舟大工-洪全瑞工作室

 

住址:屏東縣東港鎮大同路369號

聯絡人:0956625588 王經理

pedrowei2@gmail.com

 

 

© 2016 舟大工-洪全瑞工作室. All Rights Reserved.